新闻资讯

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强夯法与强夯置换法处理范围确定案例分享

时间:2024-11-19 阅读:20

在特殊地质条件下,强夯法与强夯置换法的处理范围需结合地质特性、工程需求及施工参数进行动态调整。以中础地基参与的多个典型项目为例,其处理范围确定过程体现了科学设计与工程经验的深度结合。 在湿陷性黄土区域,某18层住宅楼项目通过孔内深层强夯法(DDC)处理自重湿陷性土层。根据规范要求,处理范围需覆盖自重湿陷性土层并超出基础边线一定距离。项目团队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,确定处理范围为基础外扩4米,形成完整的应力扩散区。施工中采用2503根灰土桩,置换深度达9.5米,最终检测显示Ⅱ-Ⅲ级自重湿陷性完全消除,复合地基承载力提升至450kPa,超出设计要求12.5%。 针对软土地基处理,某沿海道路工程采用强夯置换法解决深厚淤泥层的液化问题。设计团队通过现场试夯确定置换墩直径1.8米,按正三角形布置,间距4米,处理范围覆盖路基及两侧放坡区域,总宽度达37米。施工中采用4000kN·m夯击能,形成穿透12米淤泥层的密实碎石墩,配合排水固结措施,使复合地基承载力从天然地基的80kPa提升至170kPa,满足道路设计要求。 在湿陷性黄土与软土复合地层的高速公路项目中,处理范围设计需兼顾消除湿陷性与控制不均匀沉降。项目团队采用分级强夯工艺,首先对湿陷性黄土层实施预浸水强夯,处理范围超出坡脚5米;针对下卧软土层,采用低能级强夯结合排水板,处理宽度覆盖路堤全断面。检测数据显示,加固后地基压缩模量提升3倍,湿陷系数降为0.002,有效保障了路基长期稳定性。 中础地基在雄安新区某项目中,针对浅层泥炭土采用“先置换后强夯”组合工艺。通过BIM技术优化置换墩布置,将处理范围扩大20%,形成梅花形布点,间距3.5米。施工中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整夯击参数,确保置换墩穿透泥炭层进入持力层1.5米。最终检测显示,地基承载力提升至350kPa,不均匀沉降控制在3mm以内,达到绿色建筑标准。 这些工程实践表明,特殊地质条件下处理范围的确定需遵循“地质分析-参数设计-动态调整-检测验证”的技术路径。通过引入智能监测、BIM技术及标准化施工流程,可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处理范围,实现技术经济性与工程可靠性的统一。